习惯性行为导致的病变或退行性病变通常是由于重复、高强度地使用而造成对骨骼的磨损,或因衰老导致的骨骼退行性改变。
科学家还发现,爬行动物在骨骼愈合时趋向于形成大的骨痂,这使它们可快速恢复行动能力,但骨骼完全愈合时间会延长,而鸟类和哺乳类却正好相反。这与不同物种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但它们都在最大程度上保障了生物个体生命的延续。
一般来说,脊椎关节病、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DISH,又称强直性骨质增生症)、骨折愈合和骨感染,都有可能造成关节的骨化愈合。但是,骨折一般会出现骨变形和骨痂,感染则会引起骨密度的变化。这些特征在这两具化石标本中都没有被发现。而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的骨化部位与脊椎关节病不同,脊椎关节病一般是三节以上的椎骨融合在一起,出现波浪状的增生,所以科学家把它们诊断为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症。
▲电影《侏罗纪世界3》剧照
编辑:许琦敏
用牙过度齿窝封闭
受伤恐龙饱受折磨
由于化石埋藏的局限,绝大多数病变的证据都体现在骨骼化石上。经过大量研究和经验总结,科学家们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基因致病已有亿年
骨痂和血痂一样,是让断开的骨骼快速拼合的骨组织。从这条中华盗龙的骨折愈合情况来看,由于其骨折发生在非承重骨,就不能像一些承重骨那样,因为有固定方向的受力而带来矫正效果(现代医学往往使用石膏或夹板来对骨折部位进行矫正)。而且,肩胛骨上附着的肌肉众多,经常被使用、牵拉,且受力方向复杂,所以原始骨痂在形成后,缺乏稳定、持续和强大的应力诱导,才会形成巨大的骨痂,表现出如此明显的隆起。
其他生物导致的病变,顾名思义,其影响来自外界生物。影响病变个体的生物包括但不限于细菌、真菌或其他脊椎动物,造成的影响包括感染、撕咬伤、撞击伤和蹬踏伤等。比如,晚侏罗世时期生活于四川的和平中华盗龙,是知名的异特龙超科成员。这种体长约7.6米的顶级捕食者,其肩胛骨位于背内侧,照理说是不易受到伤害的部位。但是,古生物学家发现,有一只中华盗龙的肩胛骨骨体有畸形隆起,骨皮加厚且呈不连续的蜂窝状——这些都是骨折后愈合的典型表现。肩胛骨骨折暗示了这只中华盗龙遭遇过不寻常的袭击。现代医学认为,这种骨折一般是由重大钝性外伤造成,中华盗龙很可能遭受了类似伤害。
云南禄丰的三叠中国龙是云南早侏罗世比较少见的食肉动物,体长5-6米。肉食恐龙凶猛粗暴,它们在捕食过程中因用力撕咬而崩掉牙齿,可谓家常便饭。好在恐龙的牙齿是终身替换的,崩掉或磨损的牙齿都会被新牙替换。所以,在化石中,肉食恐龙的齿窝上经常会留有残缺的牙齿,或因牙齿脱落而形成的空洞。
与中华盗龙同时代的对手中,最有可能对它造成这种伤害的,就是各种蜥脚类恐龙,如马门溪龙类。马门溪龙体长可达20余米,其最大的特点是脖子长,而且尾巴末端有冠状的尾锤。
于是,科学家又对这条禄丰龙的肋骨进行了CT扫描。结果显示,肋骨周围存在反应性骨和死骨,这意味着病变已经“深入骨髓”。通过与现生脊椎动物的骨骼疾病进行比对,科学家们认为,造成病变的原因是细菌感染并引发了骨髓炎。
此外,还有少数科学家会使用骨组织切片方法对病变骨骼化石进行分析。这种方法可以最直观地反映骨骼状态,包括一些已经痊愈的创伤,也能从骨组织切片中发现诸如骨折之类的伤病证据。但该方法会对化石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不属于常规的研究方法。
未来,随着携带古病理学信息的化石增多、现代医学的发展,以及研究手段的丰富,古生物学家将不断推进古病理学的研究进程,为人们提供更多、更准确的病变信息和生物行为学信息,还原真实的古生态。
作为“侏罗纪”系列的收尾作品,《侏罗纪世界3》最近又在世界各地掀起了一阵“恐龙热潮”。在该系列电影中,有一位专门为恐龙治病的古兽医齐亚·罗德里格兹,她用精湛的医术挽救了主角伶盗龙“小蓝”的生命。
自发性病变或全身性病变可能与年龄、遗传易感性和内分泌失调等因素有关,发病机制复杂。这类疾病的主要特征和识别方式是在标本中未见其他外伤,但某些全身性疾病也会引发骨骼形态或骨组织的变化,如坏血病导致骨质疏松。
文章来源:《中国兽医科学》 网址: http://www.zgsykxzz.cn/zonghexinwen/2022/0722/783.html
中国兽医科学投稿 | 中国兽医科学编辑部| 中国兽医科学版面费 | 中国兽医科学论文发表 | 中国兽医科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中国兽医科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