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役用”到“肉用”的难题
在乌拉盖,李俊雅团队不仅培育出了优质的“华西牛”,更锻炼出了一支吃苦耐劳,能打胜仗,敢打硬仗的专门化育种人才队伍,他们秉承老一辈育种人攻坚克难、笃定不悔的科学精神,如今也依旧坚守在乌拉盖,依旧把“华西牛”培育工作作为毕生所向。
牛位于六畜之首,是农耕时代最重要的农耕动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如今,耕牛已经退出了农业生产第一线,但牛的肉用价值越来越得到重视。居民的牛肉消费量和肉牛业发展水平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和农业生产的重要标志,因此,如何把牛从过去的“役用”转变为“肉用”,推动我国养牛业由传统养殖向现代肉牛产业的跨越,是摆在科学家面前的一道世界级难题。
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肉牛生产水平低、肉牛良种覆盖面小、主导肉牛品种种源严重依赖进口,这不仅影响了我们的小餐桌,更影响着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副所长、牛遗传育种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李俊雅说,虽然我国牛品种资源丰富,存栏量大,但产肉性能偏低,远远未能发挥出我国肉牛的品种和数量优势。
“‘华西牛'是大家畜育种的一个重大代表性成果。”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二级巡视员谢焱说,在种群性能上,具有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强的优势;在核心技术上,实现了全基因组选择技术的突破;在组织机制上,成立了育种联合会并以实体形式运行,有机整合了育种企业、科研机构等优势单位力量。
面对这些问题,2002年-2003年,从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后学成回国的李俊雅研究员,带领其课题组成员针对我国东北、云南、湖北、山西和新疆等养牛大省进行了调查。他们经过调研、研究、试验,将“三高两广”——高屠宰率、高净肉率、高生长速度、适应性广、分布广,作为肉牛新品种的育种目标,许下了“破垄断局面,兴民族品牌,丰百姓餐桌”的愿望。
育种核心技术从“跟跑”到“并跑”
怎么样才能在短期内迅速扩大育种群体规模?团队经过集思广益,最终创新性地把解决方案定为联合育种。
李俊雅团队综合考虑到母牛存栏头数、改良记录情况及工作配合积极性等多方因素,最终确定内蒙古乌拉盖地区为“肉用西门塔尔牛”(2018年更名为“华西牛”)新品种培育基地。
从2007年参考群组建至今,该团队测定了生长发育、育肥、屠宰、胴体、肉质、繁殖等共6类87个重要经济性状,目前参考群体规模已达3920头,创建了肉牛全基因组选择分子育种技术体系,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引领了我国肉牛育种方向。
育种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随着育种工作的深入,育种群规模不断扩大,先后有湖北荆门、内蒙古通辽、内蒙古赤峰、河南郑州、云南昆明、吉林长春、新疆等地区、场站加入“华西牛”育种体系,实施统一登记制度,开展全国范围的联合育种。
如今,“华西牛”既适应我国牧区、农区及北方农牧交错带,也适应南方草山草坡地区。李俊雅介绍,成年公牛体重达900公斤,成年母牛550公斤以上,屠宰率62.39%,净肉率53.95%,平均育肥期日增重达1.36公斤,主要生产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最开始的时候,他们是来向我们学的。”一位60多岁的老牧民一想起20年前研究团队初来的情形,依旧历历在目,“学怎么选牛,怎么养牛,后来,又教我们怎么选牛,怎么养牛。”
李俊雅给出一组数据:“华西牛”品种验收通过后,预计到2025年,“华西牛”每年可提供进站采精公牛400头左右,我国肉牛自主供种率提升到70%。到2027年,每年提供优秀种公牛将达到500头以上,自主供种率将达到80%,实现核心种源自主可控。
这是我国种业翻身仗的又一个重大成果。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刘现武说,该品种的育成,打破了当前我国肉牛核心种源依赖进口的局面,提升了我国肉牛种业的国际竞争力,更标志着我国主导品种自主供种难、只能依赖国外的时代一去不返。
来源:中国青年报
俗话说“十年磨一剑”,许多科学家大都是用30年干好一件事。而为了选育“华西牛”,我国科学家则整整花费了43年,令人惊叹。
他同时提到,新品种的审定通过,仅仅是种源自立自强艰巨任务的第一步。下一步,“华西牛”育种联合体将持续开展选育工作,对标世界主流品种,对“华西牛”进行持续选育提升,完善技术体系及相关标准;开展国际联合遗传评估;完善后续育种机制与市场对接;建设“华西牛”种公牛站和国家级核心育种场,打造国际一流水平的肉牛育种技术平台。
文章来源:《中国兽医科学》 网址: http://www.zgsykxzz.cn/zonghexinwen/2022/0830/792.html
中国兽医科学投稿 | 中国兽医科学编辑部| 中国兽医科学版面费 | 中国兽医科学论文发表 | 中国兽医科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中国兽医科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